Thursday, September 15, 2011

媒體將百花齊放?(15.09.11)


【新聞背景: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_v2.php?n=20270

隨著納吉宣布废除要求媒体每年更新出版准证的条文,傳統媒體終于迎來一次翻身的機會。


姑且無論傳統媒體能否立刻從“習慣性的自我矮化”里走出來,但內政部那把擱在頸項的刀刃消失了卻是不爭的事實。


接下來的日子,傳統和網絡媒體將擁有同樣的游戲條件,可是,雙方并非處于同樣的起跑點,因為前者(的讀者群和滲透力)已遠遠拋離對手。
網絡新媒體要迎頭趕上,必須以更認真,更全面,更優秀的報道來吸引讀者,別再沉溺于昨天的勝利,一切已經重新洗牌。


無論如何,謝謝709,給了媒體一個百花齊放的機會,也許了大馬一個更好的未來。
大選,快來了吧?呵呵。

Monday, September 12, 2011

光明人云亦云:又見金句!(13.09.11)


光明:又見金句!(13.09.11)
前幾天閱讀新聞時,不經意看到副教育部長魏家祥在回應“子文易名風波”課題上大義凜然說出的金句:“一切委屈让我吞下吧!”,不覺讓我懷念當年風靡萬千讀者的馬華四大才子佳人:翁詩杰,周美芬,廖中萊,和魏家祥,以及他們引經據典的一段前塵往事。

雖然已時過境遷,但兩年前的馬華版宮心計,絕對讓人印象深刻。除了劇情曲折離奇以外,當時才子佳人們憑著澎湃的創作力,締造出無數的經典名句,也值得我們細細回味。

尤記得雙十特大后,時任馬華總會長的翁總以古龍武俠小說《流星.蝴蝶.劍》中的名言:“最親密的朋友,往往是最可怕的敵人!”,借以隱喻本身遭到逼供。后來堅持不下臺的翁總還引用詩人鄭板橋名詩,《竹石》的第四句“任爾東南西北風”,說明無論發生什么事或遇上任何阻力,他都會把巴生港口自貿區的法律責任,和審計報告提及的弊端,追究到底。

當然,被映射出賣翁總的周美芬也不是蓋的。配合當時馬華的局勢,周美芬引述名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說明本身堅持重選立場。她更以瓊瑤小說《菟丝花》名句“神經人人皆有,巧妙各種不同”來反駁翁總不尊重特大的結果,連消帶打,實屬一絕。

而馬青總會長魏家祥在當時補上一句:“雪压竹枝低,虽低不着泥,明朝红日出,依旧与云齐。”(出自明太祖朱元璋的《詠雪竹》),也讓人驚艷!沒料到魏大人的華語造詣原來已是登峰造極,我們實在有眼不識泰山。

不容置疑,馬華才子佳人在黨爭下呈現出的“文化激蕩”,時至今日仍叫人回味無窮。馬華重選后,翁總和周美芬相續被打入冷宮,取而代之的是非華文教育背景出身的蔡總。而當年的才子佳人,今天也只剩下廖部長與魏大人獨撐大局,我常在想,那一役會否成為絕響?

原來,是我過慮了。在獎學金亂象課題里,聽見魏大人煽情地道出:“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我就知道,沉寂了好一段日子的金句,又重現江湖了!金句就像鉆石,能無光自耀。

果然不出所料,接下來我們聽到廖部長也在接见平反林連玉工委会后,為了拒絕對林連玉遭褫夺公民權一事表態而說出的名言:“那时我还未出生”。其震撼程度絕對能媲美香港歌手兼金句王黎明的“不要空肚吃早餐”。雖然不敢斷言是“絕后”,但肯定是“空前”。

綜合以上的名言金句,可以斷言馬華領導層的文化水準都遠在水平之上,然而在拍案叫絕的背后,我們會不會被模糊了焦點呢?因為更重要的是,事情或課題有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否則最后高管政客們卸任時都“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般瀟灑,而我們也只能“斯人獨憔悴”了。(完)


Tuesday, September 6, 2011

光明人云亦云:大日子(06.09.11)


大日子

上星期是難得的悠長假期,許多上班一族皆趁假期之便回鄉或邀約三五好友一同出遊,本來繁忙的巴生谷搖身一變,變成了一座空城。
近年來每逢佳節前後,政府都會展開態度行動以及建議開車時間,以便減低交通意外和舒緩車流量,然而這只是權宜之計,治標不治本,因為真正的問題在於馬路上的車輛實在太多。
曾幾何時,車子對所有在城市工作謀生的人來說,從奢侈品變成了必需品。社會新鮮人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向銀行貸款買車,接下來的幾年必須為養活車子而努力工作。而且,他們必須對車子呵護備至,否則一旦車子有任何閃失,本來已經負債累累的人生會百上加斤。雖然這並非是甚麼新鮮事,但卻是許多人的噩夢,我們引頸長盼,希望政府能帶領我們走出這個困局。
翻開記錄,目前政府對於舒緩交通狀況的最後手段為剛推行的捷運計劃,平心而論,若規劃得宜,的確有助於改善交通狀況,否則它將淪為另一項勞民傷財的白象計劃。然而,這項大型的捷運計劃是屬於長期的計劃,即使一切進行順利,相信最快也得三五年後才能略見成效,遠水根本救不了近火。
參考香港及新加坡的個案,我們發現它們除了捷運涵蓋面非常廣之外,其中的要訣在於它們都擁有完善的巴士系統。彈丸之地的香港與新加坡分別擁有5500輛及3300輛巴士,相比之下,面積更大的巴生谷只有區區的800輛巴士投入公共交通服務,明顯不足。因此,就算民眾願意乘搭巴士回鄉或出遊,但是每當回到巴生谷時卻常常會面對轉好幾輪巴士,以及花費超過一倍以上的時間等巴士回家的狀況,耗時耗力。
再者,巴士除了面對數量不足的問題以外,它們還常常誤時誤點,長久下來,會讓公眾認為巴士並不可靠。當然,這將導致更多人寧願負債買車也不選擇乘搭巴士,間接增加馬路的負擔,在惡性循環之下,塞車的問題只會雪上加霜。
因此,在進行捷運計劃的同時,改革公共巴士系統也刻不容緩。只有兩者同步進行,把一人一車的情況大幅度減少,那麼國內大城市的交通問題才能真正得到改善。
巴生谷一帶過度發展已成既定事實,若連公共交通系統都缺乏規劃的話,那麼它將變成一個不適合生活居住的地方。希望有關當局能正視問題,在藥石罔效前對症下藥,期待在往後每個大日子的假期裡,我們可以走出塞車的陰霾,安心地出遊,快樂地回家!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