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從報章上看到一則關于華教的新聞,文中談及首相納吉公開鼓勵更多的友族學習華語,承認華文在國際社會的重要性以及政府會認真考慮制度化撥款予華小。這項談話是正面的,但聽在所有關心華文教育發展的民眾耳中,卻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在深入和大家探討這個課題前,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則真人真事。兩個星期前,我到韓國旅游,眾所周知韓國和日本一樣,都是民族性很強的國家。由于是自助旅行,事前我還蠻擔心在韓國會有語言上的障礙,然而,事實卻完全相反。
在當地,無論是街邊的餐館餐單、旅游景點的宣傳傳單、地鐵、或甚至是地鐵內地廣播都有中文,可見韓國政府何等重視中文。而且尤其讓我動容的是,途中我所碰到的許多韓國人(包括德士司機或上班族)都自發性學習中文。
因為他們知道,若要和未來的世界接軌,華文已經是不可或缺。
雖然韓國沒有學習中文的先天條件(環境),然而他們卻有著要跟上時代步伐的堅持與毅力,難怪韓國能安然度過一次又一次的國際風暴,在世界舞臺上越發耀眼。
韓國人的自強不息,我總算見識到了。
反觀我國,如果大家不善忘,應該還記得“與他一起溫家寶閣下”的翻譯事件以及上海世博會“馬來西亞館里沒有懂華文的服務人員”的新聞吧?雖然政府多次口口聲聲宣稱他們非常注重中文,然而類似的“家丑”一再發生,所以中文的官方地位有多高,顯而易見。
再者,歷代首相都曾強調中文的重要性以及要認真探討華教面對的困境,但多年來總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一次又一次的期盼后所帶來的失望,華社的心早已不再輕易相信任何承諾。雖然納吉“再一次”宣布政府將會認真考慮制度化撥款予華校,然而,到底這是大選前的甜言蜜語或發自肺腑的語重心長,還需時間來證明。
馬來西亞除了是得天獨厚,沒有天災的福地之外,也是孕育多語溝通人才的搖籃。在全球化的時代里,掌握多語溝通能力是無往不利的,這也將是我們與世界競爭的重要資產。而且,首相自己也說了,在全國華小的61萬2千名學生中,有5萬6千名學生是土著。既然國人都已看到掌握語文的重要性,為何高官政客們還蒙在鼓里?
華文教育在我國荊棘滿途,和國內的政治環境脫不了關系。曾幾何時,華文教育淪為政客們手中的籌碼,長期被忽視以及無法一視同仁。
然而,若政客們還有一絲良知的話,請讓教育回歸教育,別為了一己私欲而摧毀下一代與世界接軌的橋梁。(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